當調查螳螂蝦的時候,我們發現魚友們對螳螂蝦有愛有恨,都懷著比較復雜的情緒。一些海友覺得螳螂蝦很有趣,非常喜歡把它當作寵物飼養在水族箱中,而其他人則覺得它是一個害...
蝦蛄,英文名為MantisShrimp(螳螂蝦),屬于節肢動物門,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掠蝦亞綱,口足目(這個亞綱下面就一個目)。其中除全為化石種類的古蝦蛄科(Sculdidae)外,現生種分7個總科:深蝦蛄總科(Bathysquilloidea)、指蝦蛄總科(Gonodactyloidea)、蝦蛄總科(Squilloidea)、琴蝦蛄總科(Lysiosquilloidea)、紅蝦蛄總科(Erythrosquilloidea)、寬蝦蛄總科(Eurysquilloidea)和仿蝦蛄總科(Parasquilloidea)。[1]全為海生。掠蝦類起源于中生代的侏羅紀,絕大多數種類生活于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少數見于溫帶海域。中國沿海均有,其中以蝦蛄科(Squillidae),口蝦蛄屬(Oratosquilla)旗下的廣溫性品種——口蝦蛄(Oratosquillaoratoria)分布最廣、產量最大。[2]中國不同地域的老百姓對于蝦蛄的叫法不一,如:蝦蛄、蝦爬子、爬蝦、蝦虎、皮帶蝦、蝦婆、蝦公、瀨尿蝦、撒尿蝦、拉尿蝦、蝦狗彈、彈蝦、富貴蝦、琵琶蝦、花不來蟲、蝦皮彈蟲、蠶蝦、蝦不才、水蝎子、皮皮蝦,蓬萊大季家等地也稱其“官帽蝦”,因其尾部倒過來看像烏紗帽,因此得名。
第一觸角柄部細長,分三節,末端具三條觸鞭,司觸覺。第二觸角柄部二節,上生有一條觸鞭和一個長圓形鱗片??谄?、大顎十分堅硬,分為臼齒部和切齒部,都有齒狀突起,能切斷和磨碎食物;大顎觸須三節,不顯著,有感覺作用。第一小顎小,原肢二節,其內緣具刺毛。第二小顎呈薄片狀,由四節構成,內緣具密毛。這二對小顎能輔助大顎撕碎食物。胸部具八對附肢,前五對是顎足,后三對是步足(與十足目三對顎足、五對步足正好相反)。第一對顎足細長,末節末端平截并具刷狀毛;第二顎足特別強大,末節(指節)側扁,有六個尖齒,可與掌節的邊緣凹槽部分吻合,為捕食和御敵利器,稱為掠肢;第三至第五對顎足比第一對短,末端為小螯。這些附肢能將捕捉到的食物送入口中。五對顎足皆無外肢,但基部具圓片狀的上肢。步足細弱
無螯,原肢三節,下接內外肢,不適于爬行。雄性第三步足基部內側有一對細長的交接棒。腹部前五腹節各有一對腹肢,由柄節和扁葉狀的內外肢構成,有游泳和呼吸的功能。鰓生在外肢的基部,有許多分枝的鰓絲。每一腹肢的內肢內側有一個小內附肢,與相應另一側的小內附肢相互連接,使一對腹肢聯成整體,便于游泳。雄性第一對腹肢的內肢變形,成為執握器,交配時用以握住雌體。腹部最后一對附肢為發達的尾肢,原肢一節,外肢二節,內肢一節,片狀。原肢內側有一強大的叉狀刺突,稱基突或雙刺突,伸于內外肢之間。尾肢與尾節構成尾扇,除具有游泳功能外,并可用以掘穴和御敵。蝦蛄類的口位于腹面兩個大顎之間,口經食道通入胃,后接腸道,縱穿腹部,向后通至肛門。肛門開口于尾節腹面。心臟呈長管狀,從頭胸部背面的后部直伸到第五腹節,心臟向兩側和前后伸出動脈血管,通往各部器官組織。雌性生殖孔成對,多在第六胸節的腹面開口,卵巢位于身體背部心臟的下方,懷卵時從頭胸部向后伸展,經腹部直至尾節。雄性的一對生殖孔在胸部末節的腹面。頭部第2觸角基部的小顎腺為排泄器官。蝦蛄多穴居,
常在淺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為“U”字形??谧泐?/a>動物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此類動物能以尾肢摩擦尾節腹面或以掠肢打擊而發聲。蝦蛄性情兇猛,視力十分銳利。由于善于游泳,因此其獵物大部分為底棲性不善于游泳的生物,包括各種貝類、螃蟹、海膽等。它們能夠輕易破壞獵物的外層硬殼,享用內里的肉。
口足類動物雌雄異體,
但雌雄口蝦蛄(Oratosquillaoratoria)[3]在外形上較相似,區別在于雄性個體略大,且胸部最后一對步足雌雄異形。雄性第二顎足粗壯,胸部最后一對步足基部內側有一對棒狀交接器,極個別的第7胸肢也有一根交接器。雌性則無。繁殖期雌性胸部第6~8胸節腹面出現白色“王”字形膠質腺。1周年性成熟,交配時間多數學者認為在9~11月雌口蝦蛄米蛻皮之前;也有人認為足在產卵前不久進行交配;還有認為在產卵前幾個月已交尾的。一般進行一次交配,再次交尾也時有發生。其繁殖期為4~9月,盛期在5~7月。繁殖季節,卵巢胸部第4節至尾節呈黃褐色,背面有黑色素分布,體軸中線上色素較集中。在第5、6節處卵巢厚度最大,尾節處擴大,充滿尾節,呈扇形。精巢呈乳白色??谖r蛄平均產卵量3萬~5萬粒,多者20萬粒。產卵量與其頭胸甲長有關。據報道,口蝦蛄第一次性成熟的生物學最小型在80毫米左右??谖r蛄的卵巢發育是不同步的,因而在其繁殖季節內可多次進行育苗。口蝦蛄(Oratosquillaoratoria)分布范圍極廣,從俄羅斯的大彼得海灣到日本及中國沿海、菲律賓、馬來半島、夏威夷群島均有分布。[3]
蝦蛄剝起來比較麻煩,有一種簡單的食用方法,就是使用筷子。
先把蝦去頭去尾,然后將筷子從蝦尾插入,就能把蝦肉完整的捅出來了。
椒鹽蝦蛄
材料:蝦蛄1000克,紅尖椒3個,蒜一頭,醬油。
做法:
紅尖椒和蒜剁成末。
油燒熱,把蝦倒入炸至金黃,撈起。
鍋里留底油,燒熱后倒入尖椒末和蒜末炒香。
倒入炸好的蝦,翻炒均勻,倒入適量醬油,炒均后起鍋裝盤。
原料:蝦蛄兩斤、青紅椒適量。
調料:鹽、姜汁、玫瑰露。
做法:先要把蝦蛄用清水沖洗幾遍,然后在鍋里加上適量的清水,加入一些鹽、姜汁,再點上幾滴玫瑰露,將味道調和好以后,將洗凈的蝦蛄放入鍋中,用中火燒煮。大概3分鐘,蝦蛄的顏色由青變粉,而且此時的蝦肉熟得剛剛好,將蝦蛄撈出裝盤,再撒上一些切好的青紅椒絲,一盤清淡爽口、原汁原味的美味鹽水皮皮蝦就做好了。
特點:做好的鹽水蝦蛄看上去粉嫩晶瑩,肥嫩的蝦肉透過蝦殼若隱若現,實在是道美味。
香辣蝦蛄
原料:蝦蛄兩斤調料:秘制香辣油、
干紅辣椒(燈籠椒)、花椒、豆瓣醬、姜、蔥。做法:蝦蛄用清水洗凈瀝干。蔥和辣椒切段,姜切片。鍋內放入適量的秘制香辣油加熱,放入辣椒、花椒粒、豆瓣醬、蔥、姜煸炒,然后把皮皮蝦放入一同炒制,等到蝦身變色后,稍微加上一點清水,用小火稍微燉制一會兒,就可出鍋了。
特點:香辣蝦蛄紅而透亮,麻辣鮮香,隔著好遠就能聞到誘人的麻辣味道。
蝦蛄牛丸材料
牛肉:請挑選瘦肉部分,份量依照各人準備至少2斤才夠打牛丸。
蝦蛄半斤。
佐料:糖、鹽、味精、高湯、老酒、胡椒。
做法:將牛肉擊打至均勻的肉泥狀,接著將蝦蛄剝殼去腸。放入果汁機中打成泥狀。然后放入鍋中,加入鹽、味精、高湯、胡椒粉、老酒、糖提味。將蝦漿煮至半熟,再倒出於鐵盤放涼,之后放如冰箱使之結凍。牛肉處理好了之后,用湯匙挖出一塊荔枝大小的份量。將剛剛冷凍好的蝦漿切成方塊狀,大小以不超過1.5公分×1.5公分為最佳。將方塊仔細塞入牛丸。接著煮好一鍋大骨高湯,將牛丸放入煮透。起鍋后加入米線或是面條,不加也可以,光喝湯吃牛丸也行。
御封貢丸的撒尿牛丸還可以用蝦仁、腰果等配料烹熘,甜潤可口;或是佐以鵪鶉蛋、芙蓉球用溫油炸制片刻,外酥里嫩;亦或加以少許的青菜、西紅柿等燴一下,清咸爽舌。
清蒸蝦蛄原料:蝦蛄、蔥、姜。
做法:
先將蝦蛄洗凈,用剪刀對半剪開方便入味。
將姜切片、蔥切段。
將蝦蛄排放盤中,放料酒、蔥白、姜片,上鍋蒸熟即可。
再用蠔油、糖、醋、姜末、雞精及淋上香麻油調成沾汁。
據測定,口蝦蛄體部干重含蛋白質72.12%,脂肪7.88%,灰分7.91%,鈣0.38%,磷2.21%;氨基酸含量全面,組成合理,易于人體消化吸收,尤其是賴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較高,富含谷氨酸、甘氨酸,故食用口感味道鮮美。
一般人均可食用。
老少皆宜;中老年人、孕婦和心血管病患者更適合食用;適宜腎虛陽痿、男性不育癥、腰腳無力之人食用;適宜中老年人缺鈣所致的小腿抽筋者食用。
宿疾者、正值上火之時不宜食蝦;患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反復發作性過敏性皮炎的老年人不宜吃蝦;蝦為痛風發物,患有皮膚疥癬者忌食。
親蝦蛄可選擇人工養殖或自然海區已交配的雌口蝦蛄。
雖然體長在8厘米以上就能繁殖,但為了保證質量,提高抱卵量,宜選擇體長在11厘米以上、體重在30克以上的。另外收購親蝦蛄時,要注意蝦蛄離水時間要短,性腺發育程度較好,身體健壯,附肢齊全,無傷痕,活力強,體色鮮艷,對外來刺激反應敏感。親蝦蛄收購后應盡快運至育苗廠,放入池中暫養培育。運輸方式有活水船運輸、尼龍袋充氧運輸,干法保濕運輸和帆布桶帶水運輸等。親蝦蛄首先經200×10??的甲醛藥浴3分鐘后,選附肢齊全、活潑的放入事先消毒處理過的水泥池(9米×4米×1.2米),加入經過濾的清新海水,充氣,使其恢復活力并暫養。親蝦蛄暫養池中的水溫前1~3天以比海區高1~2℃為宜,如果水溫提升太快太高,容易使親蝦蛄早產或流產。以后以0.5~1.0℃/天速度升溫至21~22℃的條件下暫養20~30天,投喂少量新鮮的沙蠶、小蝦、雜色蛤肉等,使性腺進一步育肥。雖然口蝦站在生殖季節雌體基本停止攝食,幾乎胃都是空的,但當溫度22℃性腺系數多達14%以上時,產出的卵團中的卵粒清晰,基本上呈團形,即為成熟卵。親蝦蛄培育是指將已經過交配、卵巢已發育成熟的雌性口蝦蛄,或是卵巢雖發育但不成熟的雌性口蝦蛄,放入專門的培育池中飼養,使其性腺成熟、產卵、抱卵孵化,直至假蚤狀幼體孵出的培育過程。其促熟培育與抱卵孵化在培育池中進行,培育池具有口蝦蛄適合的環境條件,因而促熟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親蝦蛄培育的目的是使口蝦蛄卵巢發育基本同步,產卵、幼體排放整齊,能得到數量較大的假蚤狀幼體,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親蝦蛄的培育池有2種,一種是室內池,只一種是室外池。室內池一般為水泥池,室外池為土池。親蝦蛄培育應特別注意水質管理、餌料管理和日常管理。
1.水質管理
水體保持溶氧在5ml/L以上,日換水1/4~1/3,透明度在30~50厘米??谖r蛄屬變溫性兇猛的甲殼動物,其生長發育和生命活動直接受環境水溫的影響。其生活區域的水溫大致在6~31℃,最適溫度在20~27℃,屬于廣溫性種類。實驗室條件下,把口蝦蛄從17℃直接移入5℃的海水中,身體馬上弓起,慢慢伸直后昏迷。把它移入33℃的海水中,口蝦蛄先是上下竄起,接著側倒在底部,只有游泳肢能擺動,3分鐘后昏迷。因而認為它的耐溫范圍在5~33℃。水溫慚變的情況下,耐溫范圍會增大。親蝦蛄培育時,應特別注意溫差,一般來說,培育時,水溫控制在20~30℃。水溫是口蝦蛄性腺發育的抑制因素,在適溫范圍內,水溫愈高發育愈快。若夏天氣溫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溫太高而影響親蝦蛄的抱卵、孵幼,甚至引起死亡。在水溫25~30℃下,卵從受精至孵出幼體,需7~15天。
2.餌料管理
口蝦蛄對魚、蝦、貝均能攝食,但以鮮活的小型貝類為佳,可避免污染水質。餌料以小塊為好,要均勻散投,以便攝食,井提高餌料食用半及減少因搶食而相互殘殺。根據口蝦蛄晝伏夜出的特點,每日傍晚投餌1次即可,投餌量為親蝦蛄重量的5%~20%,并隨親蝦蛄的抱卵情況、水溫高低、天氣情況、餌料種類與質量狀況等適當增減。培育前期,可適當增加投餌量,以供性腺發育充足的營養需求。親蝦蛄抱卵時鉆穴,并基本不攝食,故估計大多數親蝦蛄抱卵時,宜減少投餌量。另外,親蝦蛄孵幼后,轉入生長,攝食量大增,還干擾其它抱卵蝦蛄,因而最好用地籠網等誘捕出池。
3.日常管理
培育期間,巡塘是必需的工作,檢查進排水情況、口蝦蛄活動和攝食情況、水質情況,尤其是幼體排放情況。一旦發現親蝦蛄排放出假蚤狀幼體,即集幼體入育苗池進行育苗。
口蝦蛄的產卵繁殖對環境條件尤其是對底質、洞穴和光線要求嚴格,沒有合適的條件便不產卵,或即使產卵也不孵化。因此要在玻璃纖維圓缸(直徑2米×1.0)底部放入采自潮間帶的軟泥(厚20~30厘米),鋪平,加上海水至離泥面30厘米處,用次氯酸鈉浸泡24小時消毒,再中和、洗滌,并使缸內海水pH值與過濾海水一致,再用黑布遮蓋備用。
挑選性腺發育成熟的個體大、活潑、附肢齊全的親蝦蛄(性腺系數在15%以上)16尾,經甲醛消毒處理后再放入上述孵化缸中??谖r蛄挖掘洞穴的能力很強,只要底質和環境條件適宜,性成熟的親蝦蛄能在很短時間內完成“u”形洞穴的營造,而且是一大一小2個口,大口直徑5~7厘米,小口直徑2厘米左右。當水溫提升到24~25℃時,親蝦蛄開始在洞內產卵抱卵。
口蝦蛄產出的卵團為黃色,直徑在1.5~3厘米之間。成熟的卵細胞呈圓形,直徑約410~450微米,一次性排完,并用顎足抱在口上而且不停地轉動,只要卵團不破碎或不受外界刺激會一直抱著,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如果有外來刺激如強光、急流水、水溫差大等都會將卵團迅速拋掉??谖r蛄受精卵的卵裂形式為表面卵裂,在26~28℃的水溫條件下,經20天左右流水孵化,培育至口蝦蛄假水蚤幼體(即口蝦蛄幼體)。這期間水流量應加以控制,以不使缸中沖混為宜,出水與進水應等量,用100目的篩絹換水。缸內的溶解氧含量應大于5毫克/升。產卵、孵化至幼蟲都是在洞穴與母體一起完成,當幼體離開洞穴及母體,在水中浮游時,即為變態的口蝦蛄幼體。從口蝦蛄幼體變態為幼口蝦蛄需3~4個月的時間。這時幼體應從原培育缸中分離。
從l相假蚤狀幼體入池到仔蝦蛄出池的這段培育過程為幼體培育。育苗海水需經沉淀、沙濾處理,為防重金屬離子含量太高,可加EDTA鈉鹽2~5毫克/升。換水是保證良好水質的重要措施。將剛孵化出浮游的幼體用虹吸法,從原孵化缸分離出并移到另一含泥底的缸中繼續培育,水溫控制在26~28℃。每天分4次混投單胞藻(三角褐指藻、扁藻和小球藻等)、輪蟲和鹵蟲無節幼體,其密度分別為(5~10)×10?個細胞/毫升、10個/毫升和5個/毫升,并每天換水2次,每次約1/3體積。用黑布遮蓋缸面。然后在一個2米×2米×1.2米水泥池中,底部鋪上10厘米厚的泥沙質軟泥,經消毒處理后再將上述已在缸中培育了22天的幼蟲移進。由于玻璃纖維缸體積小,幼蟲密度大,水溫下降太快,換池后需以0.5~1.0℃/天的速度逐漸將水溫降至自然水溫。前期以投喂輪蟲5~10個/毫升、鹵蟲無節幼體5wh/毫升為主,輔投少量蛋羹,每天需換水1/3體積,適量充氣。后期隨著幼蟲的發育,投喂大個體的鹵蟲、小蝦、蛤肉碎塊及魚用人工配合餌料??谖r蛄是深受歡迎的海鮮佳肴,但其育苗技術尚處于試驗階段,還存在許多技術問題,因此未被廣泛推廣養殖。這需要科技工作者繼續努力,對口蝦蛄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方面的技術有所突破,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同時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價值。
1.育苗準備
蝦蛄在人工育苗季節是由雌性蝦蛄的性腺發育季節所決定的。浙江沿海黑斑口蝦蛄的雌雄交配時間在水溫降至15℃的秋末及水溫升高到15℃以后的春、夏季;但是雌性蝦蛄的卵巢發育在水溫高于15℃的春、夏季節。因而,它的繁殖期為4~8月(水溫20~30℃),繁殖盛期為5~6月(水溫為20~29℃)。另外,蝦蛄的卵巢發育是不同步的,因而在其繁殖季節內可多次進行育苗。
蝦蛄的人工育苗設施可借用對蝦育苗廠全套設備。但是從的親蝦蛄培育效果來看,室內水泥池培育親蝦蛄效果較差,跟不上育苗生產的需要;而室外上池培育親蝦蛄效果較佳,其成活率、抱卵率均較理想。故在育苗設施上,需另外配備暫養、培育蝦蛄親體用的土池,面積隨育苗規模而定。土池水深宜在1.5米以上,且進排水方便,能安裝集幼網箱。
2.選擇運輸
親蝦蛄可選擇人工養殖或自然海區已交配的雌蝦蛄。雖體長在8厘米以上,蝦蛄就能繁殖,但為了保證質量與提高抱卵量,宜選擇體長在11厘米以上、體重在30克以上已交配的雌性蝦蛄。收購親蝦蛄時要注意:蝦蛄離水時間要短、性腺發育程度較好、身體健壯、附肢齊全、無傷痕、活力強、體色鮮艷。
親蝦蛄收購后,應盡快運至育苗廠,放入親蝦蛄池中暫養培育。親蝦蛄運輸可采用活水船運輸、尼龍袋充氧運輸、干法保濕運輸、帆布桶等帶水運輸等方法。
(1)活水船運輸:此法運輸密度高,運輸成活率也高,適合長途運輸。運輸密度40~60千克/米3,運輸時間為30小時,運輸成活率可達95%以上。但需注意海區間的鹽度差與渾水區的不利影響。
(2)尼龍袋充氧運輸:尼龍袋用厚薄膜(12絲以上)制成。50厘米×50厘米×25厘米的袋放3千克,運輸時間24小時,成活率在95%以上。但需注意密度不能太高,以防擠壓受傷。
(3)干法保濕運輸:在泡沫箱中放多層蟹苗箱,每層放2千克左右,運輸時間12小時,成活率可達90%以上。需注意氣溫的高低和防止親蝦蛄脫水。
(4)帆布桶等帶水運輸:備好充氣泵,運輸密度30千克/米3,運輸20小時成活率為90%以上。長途運輸時,注意水質變化,適時換些新鮮海水。
3.親體培育
親蝦蛄培育是指已交配的雌蝦蛄,放入專門的培育池中飼養,使其性腺成熟、產卵、抱卵孵化;直到假蚤狀幼體孵出的培育過程。其促熟培育與抱卵孵化宜在土池中進行。因為水泥池培育親蝦蛄遠不如土池。水泥池中的親蝦蛄雖然少數能抱卵,但池水稍有驚動,卵袋就脫落;而大部分親蝦蛄不但不抱卵,反而性腺退化,培育成活率也低;且親體體質差,手握無掙扎感,體表受機械損傷嚴重,甚至出現體表或附肢腐爛現象。而土池培育的親蝦蛄抱卵、孵化順利,且其孵化出的幼體具有強趨光性,質量好;同時親體體質好,掙扎感強;也無損傷現象,成活率高。這主要是土池中有其適合的環境:水溫20~30℃、泥底質或泥沙底。因而促熱效果好,抱卵率高,孵化率也高。
蝦蛄的促熟培育與抱卵孵化的管理工作如下:
(1)水質管理:保持溶氧在5毫克/升,日換水1/4~1/3,透明度在30~50厘米。水溫控制在20~30℃,鹽度各海區基本適合。水溫是蝦蛄性腺發育的制約因素,在20~30℃適溫范圍內,水溫越高發育越快。若夏天氣溫太高,可增加水位,防止水溫太高從而影響親蝦蛄的抱卵、孵幼,甚至死亡。在水溫25~30℃下,卵從受精至孵出幼體,需7~15天。另外,鹽度也是制約因素之一,鹽度低于7.7‰,會導致胚胎發育停止和出膜幼體死亡,尤其是鹽度突然變化,且變化幅度較大時,還會引起親蝦蛄大量死亡。
(2)餌料管理:蝦蛄對魚、蝦、貝均能食,但以貝類或沙蠶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餌料為好,這是蝦蛄繁殖的需要。餌料要均勻散投,以便蝦蛄攝食、提高餌料利用率及減少因搶食而殘殺。根據蝦蛄晝伏夜出的特點,每日傍晚投餌一次即可,投餌量為親蝦蛄總重量的5%~20%,并隨親蝦蛄的抱卵情況、水溫高低、天氣情況、餌料種類與質量狀況等適當增減投餌量。親蝦蛄抱卵時鉆穴并基本不攝食,當估計大多數親蝦蛄抱卵時,宜減少投餌量。由于,親蝦蛄孵幼后,轉入生長,攝食量大增,還干擾其他抱卵蝦蛄,因而最好用地龍網等誘捕出池。
(3)日常管理:培育期間,巡塘是必須的工作,檢查進排水情況、活動情況、攝食情況、水質情況,尤其是幼體排放情況。一旦發現親蝦蛄排放出假蚤狀幼體,即收集幼體放入育苗池中進行育苗。土池培育親蝦蛄效果雖好,但收集幼體有一定難度。采取放水集幼方法是可行的,但池子必須有適當的高度差,且要有一定的流速,流速太小放不出幼體,流速太快,幼體容易被粘在網上。利用蝦蛄假蚤狀幼體的趨光性,采取燈誘方法集幼也可以,但要注意幼體粘網與幼體太密造成擠傷。
4.幼體發育
親蝦蛄孵出的幼體中文名稱為假蚤狀幼體或偽蚤狀幼體。其幼體發育有明顯的變態現象,日本學者T.Hamano等根據口蝦蛄的假蚤狀幼體的形態特點,將其假蚤狀幼體分成Ⅱ期。而黑斑口蝦蛄的幼體分期,作者根據其假蚤狀幼體的形態特征、活動狀態、生態及營養特點,再結合生產性育苗需要,將其假蚤狀幼體分成三大相(稱相與Ⅱ期分期法以示區別)。分相及特征如下:
第Ⅰ相(卵黃營養階段):體長1~3毫米,以卵黃營養為生,不攝食。幼體主要在水底部活動。前期以爬行為主,具背光性;后期活動能力增強,趨光性明顯。復眼為柄眼,其頭胸甲呈近橢圓形,中間刺強大,僅具第一、二胸肢。需脫皮2次。
第Ⅱ相(浮游階段):體長4~11毫米,此時卵黃已耗盡,并開口攝食小型浮游動物,營浮游生活,趨光性強,頭胸甲柔軟,手感無硬刺。此階段前期活動力差,僅能平游,后期活動能力增強,能翻轉及倒立。形態上,出現了第5~8腹肢及第2觸角鞭,頭胸甲呈近三角形,尾扇開始出現。需脫皮7~8次。
第Ⅲ相(底棲階段):個體體長達12~20毫米,以大型浮游動物為食,活動水層為水體的中下部,活動能力很強,常在水中翻轉或倒立。形態上,尾扇明顯,并出現分節,腹部寬度增加,頭胸甲及刺堅硬,手握有針刺感,頭胸部中間刺逐漸退縮,各胸足進一步分節完善。需脫皮2~3次。
仔蝦蛄:個體體長在16毫米以上,頭胸甲兩側刺消失,腹部明顯增寬,腹寬大于頭胸甲寬,體型上與成體相似,開始穴居生活。
在水溫23~30℃,黑斑口蝦蛄Ⅰ相假蚤狀幼體需經20多天的培育,才能變態成仔蝦蛄,完成整個幼體發育過程。若營養條件、生態條件等不適宜,蝦蛄的假蚤狀幼體有延緩變態現象。
幼體培育
從Ⅰ相假蚤狀幼體入池到仔蝦蛄出池的這段時間的培育過程為幼體培育。
(1)幼體密度:
由于其個體較大,故培育密度不宜過高。合理密度為:Ⅰ相幼體10萬~15萬尾/米3左右;Ⅱ相幼體5萬~7萬尾/米3;Ⅲ相幼體1萬~2萬尾/米3。
(2)水溫調節:
蝦蛄的假蚤狀幼體在水溫為20~30℃時都能正常發育,但在適溫范圍內,隨著水溫升高,幼體發育有加快趨勢。因而,在整個幼體培育期,水溫宜控制在25~30℃,并水溫以逐步提高為佳。
(3)鹽度調節:
蝦蛄幼體對鹽度的適應性較廣,對各個海區的海水基本能適應。在育苗時鹽度以13‰~33‰為宜。
(4)充氣量調節:
育苗池中的散氣石以1~1.5個/㎡為度。充氣量Ⅰ相幼體期為小波狀,Ⅱ相幼體期為波浪狀,Ⅲ相幼體期為沸騰狀。
(5)光照調節:
蝦蛄的假蚤狀幼體對一定的光強(100~1000勒)有較強的趨光性,但對強光(>1500勒)則表現為背光性。在高水溫(28~30℃)時,光照過強,不僅引起絲狀雜藻叢生,而且刺激幼體向池底或池角集中,增加幼林間的互相殘殺的機率。因而,育苗時宜采取遮光措施。
(6)餌料管理:
由于假蚤狀幼體個體大且有強大的掠足,因而需要顆粒較大的餌料。在I、Ⅱ相幼體期,其適口餌料為鹵蟲無節幼體、株足類和枝角類,以活體為宜,也可輔以蝦皮粉和蛋糕。Ⅲ相幼體期以鹵蟲成體、鮮活小型幼貝為佳,輔以鹵蟲干品、新鮮魚、蝦、貝肉等。選擇適宜的幼體餌料,是育苗高產的關鍵之一。
(7)水質調節:
育苗海水需經沉淀、沙濾處理,為防重金屬離子含量太高,可加EDTA-Na鹽2~5毫克/升。換水是保證良好水質的重要措施,各期換水量為:Ⅰ相幼體期為30%~40%,Ⅱ相幼體期為40%~70%,Ⅲ相幼體期為70%~100%以上。吸污也是改善水質的良好措施,每天或隔天池底吸污,有利于水質的穩定。
(8)預防互相殘殺:
幼體個體大、掠足強大是殘殺的主要原因,另外,餌料不足或不適宜、培育密度過高、光線太強等也都會導致殘殺。防止殘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投喂并投足適宜的餌料、培育密度不宜過大、遮光、用藻類或其他物質調節水色、池中懸掛密網片等。另外,第Ⅲ相幼體具有明顯的底棲性,在池底適當放些泥巴會提高幼體的變態率與成活率。
(9)出苗:
養殖戶對仔蝦蛄與Ⅲ相的后期幼體都能接受,但喜歡仔蝦蛄。因而,育苗池中仔蝦蛄比例在50%以上,就可出苗。另外,對黑斑口蝦蛄Ⅲ相假蚤狀幼體及仔蝦蛄的鹽度適應性試驗表明,其適宜的養殖水體鹽度為8‰~33‰因而,出苗前必須根據養殖場的鹽度與育苗場的鹽度差異進行鹽度調節逐步馴化,以提高放養成活率。
幼體出池
對蝦類一般以仔蝦變齊4天后才能出苗,但對不同種的蝦的出苗規格有不同的要求,如中國對蝦體長為0.7厘米以上,長毛對蝦的體長也要在0.7厘米以上,刀額新對蝦應為0.5厘米以上,而斑節對蝦則要在1.5厘米以上。由于蟹類的群眾性中間暫養水平差異,在出苗規格上差異很大。如河蟹的出苗規格一般以大眼幼體變齊3~4天后出苗,而鋸緣青蟹要在第2~5期幼蟹才能出苗。
蝦蛄的眼睛最為奇特。其每一只眼睛均由上萬只六邊形組成,視覺非常好,能夠識別出許多人類看不見的顏色以及不同波長的光線。
蝦蛄的視覺系統能夠對太陽光進行過濾。研究發現蝦蛄充分利用它們的視覺系統的各種怪現象。它們吸收特殊的氨基酸來過濾它們表皮的紫外線,而這紫外線卻又被它們的眼睛所利用。
瘋狂的眼睛
蝦蛄敏銳的眼睛中有12個光感受器(以下簡稱光感器),而人類只有3個。蝦蛄身上12個光感器的排列決定了它們處理顏色的器官并不是大腦而是眼睛。人類有一雙低配的眼睛,但卻有一個具有強大處理能力的CPU大腦。
蝦蛄的光感器集中分布于眼睛中部地帶,被一些較簡單的細胞包圍著。它們的眼睛似乎永遠都在掃描它們的生存環境,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它們在給自己的世界著色。過濾光線
蝦蛄體內有能夠過濾光線的細胞,其光感器里有5、6個用于接收紫外線,研究人員正試圖找出這些特殊的視色素。研究人員發現,當蝦蛄的眼睛吸收紫外線以后會發射極微弱的熒光,而這對人類來說是可視的。其濾光器是由一種叫MAAs的類菌胞素氨基酸構成,這種氨基酸在海洋生物的表皮上很常見,一般用于吸收紫外線,蝦蛄卻用它來吸收眼睛中的特定紫外線光波。不同的濾光器負責不同的光線,特定波長的光波在蝦蛄的眼睛里是分區吸收運用的。
蝦蛄只用2個視色素就能檢測多個波長,并通過消除光譜的無用光波減輕它們眼睛感光的壓力。這是一個跟人類完全不一樣的視覺系統。
螳螂蝦是一種性情狂暴的海洋甲殼類動物,實際上它并不是真正的蝦類動物
,而是軟甲綱口足類動物。與昆蟲和甲殼類動物一樣,螳螂蝦也是復眼結構,這種眼睛的結構與脊椎動物的眼睛有很大不同。一種觀點認為,螳螂蝦眼睛中的每個色素都能對一種色彩產生反應,就像人類耳蝸中的毛細胞能對一種音頻產生反應一樣。在這種情況下,較大的色譜范圍能讓它看見更多的顏色。毫無疑問,螳螂蝦能看見色彩,其色覺范圍可以覆蓋人類所能看見的所有光譜,并且還能看見我們人類看不見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某些螳螂蝦的色彩分辨能力甚至能達到16種。螳螂蝦獨特的眼睛結構使得它們也能看見偏振光,許多動物也有這種視覺能力,比如,某些蜘蛛、昆蟲和候鳥等,鳥兒甚至還能利用偏振光來導航。然而,螳螂蝦不僅能識別線偏振光,而且還能看見圓偏振光(這種光波呈螺旋狀傳播,或者向左旋,或者向右旋)。螳螂蝦這種獨特的視覺能力歸因于其復眼中有6排數量眾多的小眼?;诠庥X細胞在一些小眼中的排列方式,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感光神經生物學家賈斯廷·馬歇爾認為,螳螂蝦這種獨特的視覺結構讓它們能看見圓偏振光。于是,馬歇爾和他的同事對螳螂蝦進行了測試,以便弄清這種甲殼類動物能否分辨各種不同的光線。結果他們發現,4種螳螂蝦中有3種能夠正確識別左旋圓偏振光,而在另外3種螳螂蝦中有2種能分辨右旋圓偏振光。馬歇爾認為,螳螂蝦的圓偏振光視覺在尋找配偶過程中可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螳螂蝦的甲殼中含有大量糖分,因而它們的部分甲殼能反射圓偏振光,看上去就像閃閃發光的珠寶。螳螂蝦利用圓偏振光與潛在配偶進行交流時不易被掠食者發現,因為其他動物可能看不見這種特殊光線。[5]
螳螂蝦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生物。它們裝飾著五顏六色的盔甲,用世界上最骯臟的手段襲擊獵物。這種生物能夠看清的顏色數量是人類的四倍,但現在我們知道了它無禮的行為背后的含...
在通信隱私方面螳螂蝦是人類的前輩。它們的安全措施是建立在生物學基礎上的,蝦與蝦之間的傳遞信息是依靠光的偏振。竊聽者看不到攜帶信息的組件,所以它們能夠在無形之中...
圖為一只螳螂蝦處于防守位置,其腿、頭和尾部區域反射出圓偏振光,表示隨時備戰。 在廣袤的大海深處,蘊藏著許多不可思議的奧秘,有些海洋動物在黑暗的世界里秘密地使用...